日本麥當勞21日發表聲明說:「由於溫哥華港附近發生大規模洪患,以及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困境,導致馬鈴薯供應延誤。
逆風前行雖然舉步維艱,但終究只有邁開步伐,起身出發,一步又一步的前行,才有可能到達目的地。推動北北基合併多年,一直都未竟其功,許多人早就因為機會渺茫,毫無勝算而放棄不提。

但我就算因為這個政見而屢屢受挫,仍然還是不願放棄。「永遠不可能」一向是既定利益者拿來說嘴,或是用來享受現狀的遁辭,如果真心想要做一件事,即使前方困難重重,最好的方法無非就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去克服,就算大家都不看好也沒關係。雖然大家都說不可能成功,但事在人為。基隆需要雙北,雙北更需要基隆 全球最大財經資訊公司《彭博新聞社》,每兩年會公布一次「全球都市國際化指數」,這是以一個城市的商業活動、人力資本、資訊交流、文化體驗和政治參與五項指標,去綜合評估全世界重要城市的國際化指數。我可以在中間扮演溝通的角色,勇敢出面表達我們的論述,促成雙北首長和基隆市三方坐下來對話,一起促成這件事。
對基隆市民來說,如果跟直轄市合併,每個人平均得到的政府預算自然可以得到提升。如果今天連談都不談,只因為覺得不可能而連試也不試,那就真的絲毫沒有成功的機會,永遠都不可能了。未滿16歲者或需成年人保護者則須取得監護人同意。
但此法案最終並未通過。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延伸閱讀: 全球第30個彩虹國度誕生。根據瑞士民法新規定,任何16歲(含)以上、不須接受法定監護者皆可根據其自我聲明,在民政登記辦公室變更其性別和法定姓名。
如今,瑞士加入愛爾蘭、比利時、葡萄牙和挪威的行列,成為允許國民在未進行賀爾蒙激素治療、專業醫療診斷或官方進一步評估的狀況下合法更改性別的少數歐洲國家之一。英國在梅伊(Theresa May)執政期間曾有一項法案被提出,該法案允許民眾透過簽署一份文件聲明其性別的自我認同,無需提供相關的醫療診斷。

該委員會主張,跨性別者不需要再被要求取得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的診斷。在英國,一份由跨黨派組成的「婦女與平等委員會」(Women and Equalities Committee)提出的報告,指出應該允許跨性別者自主決定其性別,不需要經過「不公平且過度醫療化」的檢查。但此案判決僅有個案效力。這項措施也讓向來保守的瑞士逐步邁向歐洲性別自我認同運動的前沿。
《路透社》報導,若是要變更性別,部分地區會要求民眾證明新名字早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多年。《獨立報》(Independent)報導,西班牙政府在今年6月同意了一項草案,允許14歲以上的民眾變更性別,無需經過醫療診斷或是荷爾蒙療法當本島高中舉辦縣市內交流博覽會,僅有一所高中的澎湖只能望洋興嘆。文:高中生看世界 「若無澎保制度,沒幾個學生能上台大?」 2014年大學學測放榜隔天,澎湖國立馬公高中的時任校長薛東埠對高三整體學測成績有所不滿,對學生說:「若無澎保制度,沒幾個學生能上台大」,此話一出引來部分學生的抗議,遂由時任班聯會主席發起連署,要求校長為其不當發言公開道歉。
澎湖學生在缺乏保送制度情況下,似無力與囊括廣泛教學資源的本島學生競爭。在選擇澎保後,學生也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入學。

當本島高中早已安排縝密的大考複習計畫,沒有完善補教體系與競爭意識的澎湖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在地立案補習班更僅有21所。(若在一般生甄選中失利仍可使用離島生資格於第二階段與同校生競爭) 澎保看似無條件協助在地學生,但仍有其限制。
離島學生在先天地理條件的窒礙下,缺乏對於升學競爭的想像,未曾體驗過好好讀書所帶來的紅利,在沒有強力補教系統的援助下更少了太多能與本島學生同場較勁的本錢,如同在一場所有人共襄盛舉且全力以赴的賽事中,超脫世俗且無牽掛於比賽獎勵的選手,因為他甚至不知道這場比賽目的為何、程序為何、獎勵為何。保送生需具備「設籍離島地區累計達九年以上」且在當地就讀國中取得學歷的條件,方能擁有保送資格(僅限應屆畢業生)。澎保含括於個人申請階段中,學生可斟酌學測成績表現於志願序中選填六個志願,大學校方再考量各科系澎湖學生選填人數開出保送名額,澎保生可無條件通過第一階段檢定篩選(該科系要求之學測檢定標準),進入第二階段後只需要與同校選擇同科系的學生競爭,意即只需要與澎湖人爭奪名額,競爭壓力相較本島一般生來的低。此事件隨後登上新聞版面,由校內紛爭演變為對於離島保送制度的正反評判,甚至成為台灣與澎湖學生筆戰爭吵的導火線。筆者作為在離島成長與就學的青少年,深有所感。以澎湖二級離島七美與望安為例,雖是唯二設有圖書館的二級離島,其藏書量分別只有3萬7308冊與3萬9368冊(統計至2020年1月),與本島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7萬5238冊相較遠遠落後,縱然依據人口分布配置館藏量的現象十分合理,但藏書量相差約4.8倍也突顯出交通不便所帶來的資源困境,二三級離島居民在澎湖教學環境中無非是最為弱勢的族群。
在《離島地區學生保送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辦法》的第八條中提到:「離島地區學生申請保送,經甄試未達錄取標準者,保送甄試委員會得不足額錄取。其中得出台北縣市18歲人口就讀台大者比例約在全國36%左右起伏,而觀覽偏遠地區如台東縣、澎湖縣表現,前者僅約0.2%而後者更只有0.1%的比例。
本為美意的升學保障政策怎會被推上噓聲不停的風口浪尖?利用此制度順利升上頂尖大學者真的存在「不當得利」的嫌疑嗎? 本文以澎湖縣為例,試圖以爬梳離保制度規則為起點,依序從地理條件、升學環境與資源差距分析離保存在有無必要性,並延展討論此制度之利弊,提出展望以作為當代社會可發展的目標。縱然時代變遷,且疫情發展迫使數位教學快速發展,不可否認的是一海之隔仍然為本島與澎湖學生的教育資源設下難以跨越的隔閡。
首先,而是利用「離島外加名額制度」在該系預計錄取人數之外,新增給予離島生的專用名額。但若學生第一階段成績表現完全符合科系要求,則自動進入一般生選拔程序。
再看畢業高中的分佈,同樣以北部明星高中如建國中學、北一女中等獨佔鰲頭。(補充說明:澎保生亦不得在入學後轉校、轉系) 以上大致為澎保制度的實施方法,主要重點為澄清澎保實為離島外加名額的迷思,並點出此制度下澎保生可無條件通過第一階段甄選,在第二階段只跟同校學生競爭,但並不保證絕對錄取,仍需考量學生程度表現。」即學生程度若無法在第二階段達到標準,校方仍可拒以入學。舉例而言,若中文系原預計錄取70人,則澎湖保障生名額則可能成為3/70+3。
當本島高中語文與數理資優班比比皆是,澎湖學子只將其視為嶄新而一知半解的名詞。此論文透過收集1954-2000年學生學籍資料,對台大學生的性別、省籍與城鄉差距進行描述與統整,並探討當時大學聯考的篩選效果。
「離島保送制度」到底是什麼? 為弭平離島先天地理條件所造成的各方面資源囿限,我國於2000年7月公布實施《離島建設實施條例》,其主旨為「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另於其中第17條法規提到對離島地區之教育文化應有所保障,教育主管機關應制定保送辦法維護該地區人才發展。經公告錄取後,參加其他方式入學者,應廢止其保送入學資格。
就連澎湖本島都面臨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困境,遑論地理條件更為偏遠的二三級離島,海洋在為澎湖換得蓬勃觀光事業的同時,也成為我們對外發聲的阻抗。依據此條文,《離島地區學生保送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辦法》也被公布實施
其中得出台北縣市18歲人口就讀台大者比例約在全國36%左右起伏,而觀覽偏遠地區如台東縣、澎湖縣表現,前者僅約0.2%而後者更只有0.1%的比例。文:高中生看世界 「若無澎保制度,沒幾個學生能上台大?」 2014年大學學測放榜隔天,澎湖國立馬公高中的時任校長薛東埠對高三整體學測成績有所不滿,對學生說:「若無澎保制度,沒幾個學生能上台大」,此話一出引來部分學生的抗議,遂由時任班聯會主席發起連署,要求校長為其不當發言公開道歉。離島學生在先天地理條件的窒礙下,缺乏對於升學競爭的想像,未曾體驗過好好讀書所帶來的紅利,在沒有強力補教系統的援助下更少了太多能與本島學生同場較勁的本錢,如同在一場所有人共襄盛舉且全力以赴的賽事中,超脫世俗且無牽掛於比賽獎勵的選手,因為他甚至不知道這場比賽目的為何、程序為何、獎勵為何。在選擇澎保後,學生也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入學。
「離島保送制度」到底是什麼? 為弭平離島先天地理條件所造成的各方面資源囿限,我國於2000年7月公布實施《離島建設實施條例》,其主旨為「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另於其中第17條法規提到對離島地區之教育文化應有所保障,教育主管機關應制定保送辦法維護該地區人才發展。澎湖學生在缺乏保送制度情況下,似無力與囊括廣泛教學資源的本島學生競爭。
(若在一般生甄選中失利仍可使用離島生資格於第二階段與同校生競爭) 澎保看似無條件協助在地學生,但仍有其限制。在《離島地區學生保送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辦法》的第八條中提到:「離島地區學生申請保送,經甄試未達錄取標準者,保送甄試委員會得不足額錄取。
保送生需具備「設籍離島地區累計達九年以上」且在當地就讀國中取得學歷的條件,方能擁有保送資格(僅限應屆畢業生)。當本島高中早已安排縝密的大考複習計畫,沒有完善補教體系與競爭意識的澎湖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在地立案補習班更僅有21所。 |